新闻动态

News & Trends

价格的杠杆——碳市场与CBAM全解析

来源:一米一绿色智造碳平台 作者:罗昕、秦娅 发布时间:2025-09-11 16:23:12 39次浏览

一、引子:当“碳”开始明码标价


几年前,排放二氧化碳还是企业账面之外的隐形成本,如今却成了摆上枱面的“显性价格”——2023年欧盟碳价曾冲至90欧元/吨¹,而中国全国碳市场最新成交均价亦保持在55人民币元/吨²。对制造业尤其是出口欧盟的企业而言,碳排放已从环保议题转化为直接的财务成本。对积极布局绿色智造的一米一平台企业客户来说,这是一把可以撬动“成本优势+市场通行证”的杠杆。

我们将在此篇文章中用通俗语言帮读者厘清两件事:

全球碳市场如何运作?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又将如何“定价”?


二、碳市场:让排放权像股票一样流动


1. 机制简述

政府先设定年度排放“天花板”,再为企业发放等量可交易配额。谁排得少便可将盈余配额出售获利,超标者则需掏钱买配额补缺,这就是典型的 Cap-and-Trade(配额交易) 体系。碳价为企业提供了衡量减排经济效益的标尺,让企业能把每度电、每吨原料背后的排放量换算成“看得见的成本”。一旦碳成本被可视化,节能改造、原料替换、供应链协同就拥有了可量化的投资回报率。

2. 全球版图

欧盟 ETS:覆盖发电、钢铁、水泥、航空等行业,配额收紧速度最快,因此碳价“领涨”全球¹;

中国全国碳市场: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扩大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北美与亚洲区域市场:加州-魁北克联动体系、韩国 ETS、日本东京试点等;

自愿市场:企业或个人可购买第三方核证的碳信用(如 VCS、Gold Standard)用于抵销剩余排放,2023 年全球成交额已突破 10亿美元³。


三、CBAM:欧盟的“边境防线”


1. 背景与目标

为防止“碳泄漏”(高排放产能转移至监管宽松地区),欧盟于 2023 年通过 《碳边境调节机制条例》,对进口商品碳含量征收调节费,以实现 “同一市场,同一碳价”。截至 2025 年 5 月,欧委会已启动针对将化工、塑料和部分消费品纳入 CBAM 的可行性评估并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发布正式评估报告,这意味着更多中国出口企业需提前准备碳足迹数据。

2. 运营规则

l 过渡期报告: 2024 年 10 月起,进口商需按季度申报 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氢气 等六大类产品的实际排放,并提交第三方核验报告

l 正式付费:2026年起,欧盟将要求购买 CBAM 证书。名义上应缴费用=[产品特定隐含碳排放(吨CO2/吨产品)—相关产品在EU-ETS中的免费排放配额(吨CO2/吨产品)]×进口产量(吨产品)×CBAM证书价格(欧元/吨CO2),再减去CBAM清缴义务减去在出口国应付的有效碳价后,得到实际的应缴费用。

价格动态:CBAM 证书价格随 ETS 市价浮动,保证境内外生产商面对同样的碳成本。


四、CBAM 方法学:


简单产品 vs 复杂产品


1 ETSCBAM 体系与商品类型示意


理解 CBAM,首先要分清“简单产品”和“复杂产品”两种计量口径,图 1 给出了两类产品在 ETSCBAM 体系中的大致位置。

1. 定义与区别

简单产品(Simple Goods):通常在单一设施内完成主要生产过程,原料与能耗路径清晰,可直接使用设施排放数据核算。典型如成卷钢材、水泥熟料、初级铝锭。

复杂产品(Complex Goods):在多设施、多国家甚至多供应商协同下生产,包含多种中间体,需拆分至各组件碳足迹再加总。典型如带涂层钢板、汽车铝轮毂、电池模组。

单产品主要关注直接生产过程需要考虑所有相关的上游CBAM相关材料和能源的排放。复杂产品通常需跨企业链核证,数据完整性与可追溯要求更高

2. 例子解析


核算边界——从设施到商品

2 CBAM 核算边界:设施排放 → 商品排放


如图 2 所示,CBAM 要求企业从“设施排放”逐层细化到“商品排放”。具体分为3个范围(scope)

范围1(直接排放)CBAM 商品在生产设施内部直接燃烧化石燃料、原料分解产生的排放;

范围2(间接排放):生产 CBAM 商品所消耗电力、蒸汽等购入能源的排放;

范围3(其他间接排放)①上游 CBAM 原料(若属复杂化学/合金)在设施外生产产生的排放;②下游物流、包装等环节排放可选报告。

欧盟在过渡期仅要求报告 Scope1 + 2,但鼓励企业同步建立 Scope3 数据,为未来扩展做准备

1. 从“设施”到“商品”的分摊逻辑

1) 界定系统边界:确定排放源与产品清单,对多产线工厂需先进行产线划分;

2) 收集活动数据:燃料、工艺原料、电力、蒸汽等消耗量;

3) 应用排放因子:优先使用设施级实测因子;若无则使用国家/行业默认因子;

4) 产品分配:若多产品共享同一设施,需采用质量分配、经济分配或能耗分配法;

5) 形成商品级排放强度:得到kgCO排放量/吨(或kgCO排放量/件)指标,用于申报。

2. 关键难点

l 数据追溯:上游供应商排放数据的真实性与核证路径;

循环再生料:回收/再生材料比例需严格记录,否则会高估排放。


五、影响:碳成本进入财务报表


1. 直接成本抬升

按 90 欧元/吨CO2 计,排放强度 2 吨CO2 /吨的钢材在无免费配额且无境外已付碳价抵扣时,需缴 CBAM 约 180 欧元/吨,约占1600欧元/吨现货价的 11% 之多

2. 供应链“传导”

欧洲买家正把碳排要求写入合同,供应商若无法提供核验数据将面临失单风险。碳透明度已成为与“价格、质量”并列的第三大采购指标。例如在联合利华的“供应商气候计划”中,核心供应商必须 (a) 设定符合 SBTi 的减排目标,(b) 向联合利华提供产品级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未达要求者将失去首选供应商资格

3. 市场机遇

提前完成数字化碳核算并优化工艺的企业,可借“低碳标签”赢得更高议价与品牌溢价。例如,沃尔玛 2023 年声明到 2030 年前仅采购经第三方证实的低碳材料


六、行动路线:一米一的四步解决方案


了解规则只是第一步,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落地”同时也是企业建立低碳竞争力的契机。一米一结合平台工具、课程培训与实战经验,总结出快速落地的四步路径:

1. 数据基底:多源整合

对接 ERP/MES/TMS 系统与供应商问卷,完成原料能源物流全链条碳数据自动采集与清洗,帮助企业建立可靠的碳数据基础,为核算和申报提供可信底数。

2. 精准核算:模型驱动

通过一米一内置 LCA 引擎与 Ecoinvent 数据库,快速计算企业与产品多层级碳足迹,系统自动标注排放热点并给出减碳优先顺序。

3. 合规申报:CBAM 直通车

l 输出欧盟认可格式的排放报告;

l 提供第三方核证接口;

l 辅助填写 CBAM 表格并模拟潜在费用,帮助企业提前预留成本。

4. 持续优化:能力建设

将核算结果嵌入内部决策,建立内部碳价与碳 KPI,并通过情景模拟和敏感性分析实现年度复盘与迭代。

与此同时,企业团队也需要不断提升应对 CBAM 的认知与操作能力。一米一教育平台(study.1mi1.org)开设的《CBAM全面解析与实操》课程,结合法规解读与案例实操,帮助企业快速形成可复制的合规能力。

点击链接,立即学习CBAM课程:CBAM学习链接

 

把握价格杠杆,赢得绿色溢价


碳市场让排放成为有价资产,CBAM 则把欧盟的碳价“出口”到世界。合规倒计时已启动,越早完成碳数据治理与核算体系建设,越能将制度成本转化为低碳竞争力。一米一愿做您的“碳数字化”伙伴——从数据到模型,从报告到优化,用技术与经验为企业撬动这根“价格杠杆”。

 

立即联系我们,开启低碳转型之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 平台运营官

    分享 分享到微信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