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 Trends

一米一创始人龚万彬:SimaPro被收购意味着什么呢?未来LCA工具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来源:CPCD社区 作者:田野(CPCD常驻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4 11:22:19 12次浏览

问题Questions


30年前,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估)如何从"设计师的朴素追问"走向"欧洲的合规"?SimaPro的特点是什么?LCA 软件工具都很相似吗?为什么说SimaPro有"学术范儿"?One Click LCA收购SimaPro意味着什么呢?对碳足迹软件有什么影响?未来LCA软件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一米一"要做一个"简化版"的LCA平台?


解答Solution


SimaPro起源:30年前,LCA如何从"设计师的朴素追问"走向"欧洲的合规"?


(1)LCA工具的"初心":只想回答"如何衡量生态"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机遇。回顾LCA和SimaPro的诞生,我们需要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欧洲。SimaPro的创始人是Mark Goedkoop先生,他并非传统的环境专业出身,而是一位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工业设计工程师。他的初心源于一个设计师的朴素问题:"我们如何衡量生态(How can we measure eco)?"



    在读研究生期间,Mark就尝试将环境要素融入设计理念,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痛点。但他很快发现,当想要量化一个产品的环境影响时,存在一个巨大的瓶颈——缺乏科学、可落地的工具。当时,生命周期评价(LCA)作为一种方法论,自60年代被提出后,虽受到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成立于1968年,是一个国际性智库)等专业人士的关注,却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设计师的"环保直觉"无法转化为基于事实的量化决策。

    正是这种从应用需求出发的思考,促使他在1990年创立了PRé Sustainability,并与荷兰莱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CML)合作,在荷兰经济事务部的种子资金支持下,发起了SimaPro项目。SimaPro这个名字本身就揭示了其目标,它源自荷兰语"Systematische Milieu Analyse van Producten",意为"产品的系统性环境分析"。他希望将复杂的LCA理论,转化为一个"好学好用、可落地"的工具。最初从一个简单的原型,逐步演化为能将Excel中的繁琐计算、图表分析整合到一起的专业软件。


(2)1990年代欧洲为何急需LCA?从"末端排放"到"产品管理"再到"避免污染转移"

    SimaPro的诞生恰逢欧洲环境意识和监管政策急剧升温的时代。1990年代的欧洲,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管理工厂烟囱的"末端排放",因为单纯的排放管理已经不够了,它很容易导致"污染转移"——把大气污染转嫁到水体或土壤,把生产阶段的负担转移到上游原材料或下游废弃环节,或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的政策工具开始从"设施端"向"产品端"延伸。《单一欧洲法案》(1987年)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条约,为欧盟层面的环境立法打开了制度闸门。为迎接1992年欧洲单一市场的到来,避免因各国环保标准不一造成贸易壁垒和"向下竞争",统一更高标准的产品环境要求成为必然。

    我们看到了欧盟生态标签(EU Ecolabel, 1992)、《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1994)以及后来的《综合污染防治指令》(IPPC, 1996)等一系列强调生命周期思维的法规出台。这些政策的共同点是,要求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评估,以避免"负担转移"。

    SimaPro的出现,是科学理想与商业实践的完美结合。它既满足了像飞利浦这样的企业在产品生态设计中进行量化评估的迫切需求,也顺应了欧洲政策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宏观趋势。与此同时,瑞士多所联邦研究机构牵头的Ecoinvent数据库项目也于90年代末启动(首个版本于2003年发布),为LCA计算提供了坚实的公共数据基础。软件与数据库的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LCA方法论的落地与普及。


(3)欧洲30年前的"LCA战争",是不是似曾相识?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LCA领域也经历了一场"LCA战争"(LCA Wars)。由于方法学尚未完全成熟,不同研究在系统边界、分配方法、数据来源上的差异,导致对同一产品(如牛奶纸盒与玻璃瓶)的评估结论常常相互矛盾,引发了激烈的学术和商业争论。这场争论反而促进了LCA的成熟,催生了ISO 14040系列国际标准的出台,也推动了SimaPro等软件的迭代。例如,PRé为应对影响评估中的主观性问题,开发了Eco-indicator 95这一创新的终点法(End-point),将复杂的环境影响聚合成更易于决策者理解的三个对人类生存及环境的损害指标。同时,SimaPro也率先引入蒙特卡洛模拟等功能,来量化和分析数据的不确定性。

    SimaPro的诞生并非源于某个单一的政治事件,而是设计师的愿景、企业的需求、科学方法论的成熟以及时代大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站在应用的角度,思考如何将环境要素与产品设计、商业决策结合起来,这奠定了它三十多年来发展的基石。


SimaPro的特点是什么?LCA 软件工具都很相似吗?为什么说SimaPro有"学术范儿"?


    首先,我想说SimaPro没什么特别牛的地方,世界上有很多出色的LCA软件工具,无论是Sphera GaBi,还是开源的openLCA,大家都在尽力想把环境要素融入产品决策,都在为推动生命周期评价这件事情而努力。我个人对所有同行都表示尊敬。


(1)坚持:与全球高校的"深度绑定"

    但如果说SimaPro为什么能在全球,尤其是在学术和科研领域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可,我觉得它可能在几个方面做对了一些事情。

    第一,是它对学术和教育的长期坚持与投入。 这些年来,SimaPro一直与全球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在国内,我们与一百多所高校都有持续的合作,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都在使用SimaPro。这种坚持,让它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源头就建立了深厚的基础。


(2)专注:只做"专业的事",拒绝"虚头巴脑"

    第二,是它的专业深度和科学精神。SimaPro的团队,包括我们在国内的团队,大部分同事都是在做专业的事情,不太做那种"虚头巴脑"的东西。这种比较能沉得住气的积累,是它能坚持三十多年的重要原因。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它与Ecoinvent数据库的战略合作关系。Ecoinvent同样也是一个专注于数据研究的组织,机构里八十多个人几乎全是科学家,非常专注地在处理、管理和收集数据。SimaPro的研发团队也同样专注于研究LCA的方法论、规则和标准,而不是纯粹的数据。


(3)核心:"透明性"是LCA的灵魂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是它的透明性。SimaPro坚持"开诚布公"。所有使用这个工具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知道他所做的分析的来龙去脉。你可以追溯每一个数据的来源,理解每一个计算模型的逻辑。当你面对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进行敏感性分析时,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种对模型和数据的完全公开,对于我们真正理解LCA、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深入理解之后,才谈得上简化、创新和应用。很多搞学术的人喜欢用SimaPro,可能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它更像一个"手动挡的高性能车",自由度高,细节可控,可玩性强。SimaPro在参数化建模、情景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更具"科研范儿",灵活性更高。

    可以说,不论是哪个LCA分析软件,它们在核心方法论上都遵循ISO 14040/14044标准,都能加载Ecoinvent等主流数据库,但在工作流、界面哲学和生态系统上各有侧重。没有绝对的优劣,更多是取决于用户的行业、需求和偏好。

    面对越来越具体和严格的法规要求,LCA软件必须从一个通用的计算工具,向一个能够支持特定行业、特定法规合规的"解决方案平台"演进。这要求软件不仅要算得准,还要算得对(符合规则),并且能高效地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SimaPro的策略,正是在保持其科学严谨性和透明度这一核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去适配和深化在这些垂直应用领域的能力。


One Click LCA收购SimaPro意味着什么呢?对碳足迹软件有什么影响?未来LCA软件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One Click LCA(简称OCL)对SimaPro的收购,是近年来LCA软件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要理解这次收购,我们首先要看这两家公司的特点。SimaPro的优势在于其横向的广度、方法学的深度和科研领域的专业性,它可以支持农业、纺织、电子、汽车等几乎所有行业的LCA研究。而OCL则是一个在垂直领域做到极致的典范,它在全球建筑行业的LCA应用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OCL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LCA与建筑行业的工作流深度绑定,实现了高度的模板化、自动化和合规化。它与全球主流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如BREEAM、LEED)、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以及建筑产品环境声明(EPD)数据库都结合得非常紧密。对于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使用OCL可以非常高效地完成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或LCA评估,并满足各种合规要求。所以,这次收购是两个在不同维度上都非常强大的公司的横向合并,是"垂直之王"与"横向巨擘"的结合。


(1)收购影响:SimaPro会消失吗?用户该担心什么?

    这次收购对SimaPro本身和用户的影响,可以分几个层面来看:

    对SimaPro工具本身:SimaPro的品牌、软件和团队都会继续存在并独立运营。它的专业性、开放性和工具深度这些核心定位不会改变。用户可以继续像以前一样使用它。

    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一个比较直接的变化是,SimaPro可能会从过去的永久授权(Perpetual License)模式,转向OCL更偏爱的订阅制(Subscription)模式。这主要是为了统一集团的财务和管理体系。从用户体验角度看,订阅制可能更好,因为它能保证用户持续获得更新和服务,避免了软件版本过时的问题。

    对战略发展的影响:这次合并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OCL希望借助SimaPro在方法学和跨行业应用上的深厚积累,将其在建筑领域验证成功的"垂直化、自动化"模式,复制到其他行业。SimaPro的CEO现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帮助OCL在其他垂直领域进行创新。如果这个战略能够成功,那么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一个在多个关键行业都具备深度解决方案的巨无霸平台。


(2)3大趋势:垂直化、平台化与AI的"谨慎"应用

    这次收购也揭示了未来LCA软件发展的几个重要方向:

    第一,垂直化和深度化。LCA正在从"表面上算一算因子"的阶段,走向"深水区"。未来的LCA软件必须深入到特定行业的价值链中,理解其独特的业务流程、技术工艺和合规需求,提供"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OCL在建筑行业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价值闭环"的打造,将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第二,平台化和生态化。LCA行业正在从孤立的"点工具"向整合的"平台"演进。未来的平台需要打通"数据采集—建模分析—验证披露—商业决策"的全链路,通过并购整合来构建数据和客户的网络效应,从而扩大用户群体,将LCA的应用从少数专家扩展到企业的工程师、采购、品类经理等更广泛的人群。

    第三,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别是与AI的结合。AI的出现,为LCA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它可以被看作一个强大的辅助工具,在数据处理、模型创建、报告生成等环节提升效率。例如,OCL已经大量使用AI模型来处理和映射数据。但是,AI的应用必须非常谨慎。LCA的核心是基于事实的量化分析,以支持真实的改变。如果滥用AI,让它凭空创造数据或报告(所谓的"AI幻觉"),那就完全背离了LCA的初心。因此,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AI,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下,让它在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如数据清洗、模式识别、BOM表智能映射等)赋能LCA工作。


(3)LCA软件:把复杂留给内核,把简单交给用户

    第四,易用性与普适化。我非常赞同一种观点,就是未来的LCA软件应该把复杂性封装在内核里,把简单的接口留给用户。现在LCA软件的门槛普遍很高,一个非专业人士不花上几个月时间很难熟练使用。随着AI等技术的发展,理想的LCA工具应该能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简单的点击,快速得到一个可靠的评估结果。只有这样,LCA才能真正从企业走向公众,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当然,这种"简化"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专业团队,去结合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构建严谨而灵活的模板化模型。这正是OCL和我们一米一平台正在努力的方向。

    但这种"简化"是有前提的:首先,它需要深厚的行业知识。我在2004年读书时做LCA项目要花半年时间,像写个论文;现在如果数据完整,通过"一米一"平台可能1小时就搞定了。这背后是需要很多行业知识(除了LCA知识外)来支撑简化逻辑的。其次,它必须基于"真需求",要结合应用场景,要能得到市场和标准的认可。你别说我搞了一个简化,确实很多模块化的东西出来了,但这个东西出来了以后你自嗨可以,但实际上市场不认可,标准也没法检验,用的人又少,那它就变成了"自娱自乐"的产品,那就不对了。

    总的来说,LCA软件的未来,是朝着更垂直、更整合、更智能、更易用的方向发展。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单纯的计算功能,而是谁能更好地构建行业生态,提供从数据到决策的全链路价值。


SimaPro中国独代"一米一":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简化版"的LCA平台?


(1)定位互补:SimaPro是"手动挡超跑",一米一是"自动挡家用车"

    我们公司(上海环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SimaPro在中国区的唯一代理商。一米一平台(由上海环翼环境自主开发)和SimaPro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在共享相同LCA底层逻辑和方法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市场和用户需求而打造的、定位互补的两个工具。SimaPro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科研属性很强的单机版软件,它的优点是模型透明、功能强大、颗粒度细,非常适合做深入的研究。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它的学习曲线比较陡峭,对于很多希望快速获得评估结果的中国企业来说,门槛比较高。



    一米一平台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契机源于2016年,当时工信部开始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和生态设计,提出了要创建"百家绿色园区、千家绿色工厂、万种绿色设计产品"的目标。要完成一万种绿色产品的评估,如果每个企业都去从头学习SimaPro,时间和教育成本会非常高。当时,申报绿色工厂和生态设计产品都需要提供LCA报告。

    基于这个明确的企业和政策需求,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复杂的LCA流程进行简化和模块化,让企业可以快速上手。我们发现,LCA的生命周期阶段、清单数据、报告格式、图表解释等环节,都是可以进行模块化处理的。于是,我们开发了一米一这个在线平台(http://www.1mi1.cn/),将这些模块内置进去,企业用户不再需要手动去搭建复杂的模型或编写报告,通过引导式的界面和预设的模板,就可以高效地完成评估。我们把这个平台开放给50多个"绿评中心"(绿色评价中心)以及咨询机构使用,基本上没有收费,帮助企业快速生成满足绿色设计要求(如GB/T 32161标准)的LCA报告。


(2)一米一优势:贴合中国政策,LCA报告从"几周"缩短到"1小时"

    一米一平台的核心特点和优势在于:

    高度贴合中国国情和政策需求:平台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的绿色制造、生态设计、双碳目标等政策。它内置了符合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要求的报告模板,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满足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碳足迹核算等合规性要求。

    易用性和高效率:平台通过模块化、模板化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LCA的门槛。在数据齐全的情况下,过去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LCA报告,现在通过一米一平台,最快可能一个小时就能生成。这对于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和政策的中小企业尤其重要。

    面向企业(To B)和行业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核心是服务企业和产业。可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工具开发,我们还围绕平台构建了一个生态。比如,我们招募和培训专业的独立顾问和咨询机构,因为我们自己几十人的团队不可能服务全国成千上万的企业。通过这个平台,这些专业的合作伙伴可以更高效、更经济地帮助企业完成评估工作,从而把整个市场的蛋糕做大,形成良性循环。


(3)打造EPD China平台,拿到"一站式"国际贸易通行证

    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驱动因素,EPD(产品环境声明)是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绿色通行证"。我们看到,无论是欧盟市场,还是国内的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对EPD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长。

    EPD平台的建设,这是我们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点工作。我们在2019年联合几个部委相关机构发起了中国EPD促进中心(EPD China),并在2024年正式开始运营。这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旨在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与国际接轨的EPD注册和发布平台。

    目前,EPD China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我们与国际上主流的EPD项目运营商建立了互认机制。例如,在建筑领域,通过我们平台注册的EPD,可以直接被欧盟市场认可,因为我们的EPD上会带有他们认可的logo。在非建筑领域,我们也与挪威、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EPD组织签署了互认协议。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通过我们的平台,就可以"一站式"地拿到通往多个国际市场的钥匙。

    我们预计,随着出口企业需求的增加,每年的EPD注册量可能会达到数百甚至更多。为了确保EPD的质量和公信力,我们还引入了十几家国内外知名的认证机构入驻平台,并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和淘汰机制。

    展望未来,一米一平台的发展方向会更加聚焦于"数据"和"生态"。一方面,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国内产业和政府的合作,支持关键行业数据库的建设。我们国家也发布了建立统一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实施方案,其中就包括数据库建设。企业通过开展EPD和碳足迹评估,会产生大量高质量的、可公开的数据。我们希望这些数据未来能够反哺到像CPCD这样的本土化数据库中,提升整个国家LCA数据基础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一米一平台可以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即在数据公开之前,帮助政府和行业协会,按照不同的规则和标准,对数据模型和质量进行治理。

    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扩大我们的"朋友圈",与更多的咨询机构、认证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像CPCD这样的社区组织合作。我们的目标不是去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着眼于三到五年甚至更长远的未来,让中国的每一个产品都有可比较、可分析、可追溯的环境数据。当这样一个庞大而活跃的市场真正建立起来时,才是所有从业者的共同胜利。我们非常欢迎像CPCD这样的社区力量加入进来,共同为这个目标贡献力量。

    

点评Comments


    龚万彬先生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开展LCA研究和市场化应用的专家,他的洞见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通过这篇问答,我们可以了解到LCA在30年前真正起源的意义是什么?显然不是为了解决贸易问题,而是源于一种环境知情权的朴素诉求。30年前LCA在欧洲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关于系统边界、分配方法的争论(史称LCA WAR),如今我们依然面临这些问题。继Gabi被Sphera 收购后,这次SimaPro也被收购,似乎预示着 LCA 领域正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我觉得这篇问答已经指出了这个重大转折点的方向,就是未来 LCA 不再仅仅是非常细分的专业领域,而是要走向平台化、大众化、简易化。我很喜欢这句话:"把复杂交给内核,把简单交给用户。"


问题:CPCD用户

解答:龚万彬

一米一平台 创始人兼CEO

EPD促进中心发起人兼技术委员会主席

上海环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文字编辑:田野(CPCD常驻作者)

点评:CPCD平台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 平台运营官

分享 分享到微信

反馈